自“十四五”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各援疆省市全力支持新疆的城乡建设,累计新建
公租房、
保障性租赁住房和改造棚户区及老旧
小区,惠及超过80万户居民,极大提升了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通过培训建筑工匠和推进城乡抗震
安居工程,进一步
改善了当地的居住环境和就业状况。

自“十四五”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各援疆省市全力支持新疆的城乡建设,累计新建了7.13万套城镇公租房和9.4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了21.19万套棚户区改造,改造了4996个老旧小区,惠及84.83万户居民。这些措施大大增强了新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此外,还启动了城乡抗震安居工程,采用加固改造或拆除重建的方式,解决地震重点危险区一般农户的住房安全问题。
在提升住房质量的同时,还健全了“人房地钱”联动机制,全面落实房地产“白名单”制度,制定并发布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稳步扩大了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适时下调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并规范有序地推进现房销售。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也支持完成了新疆“好房子”的实施路径研究,创新模式下大力气建设群众满意的好房子。
在培训就业方面,新疆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累计培训了56万人次建筑工匠,实现新增就业43万人。黑龙江、湖北、湖南和安徽省专门安排了援疆资金支持建筑工匠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福建和江苏省则探索组织新疆建筑工匠“走出去”进行干代训和务工就业。住房城乡建设部与各援疆省市协同本地建筑职业院校签订了建筑类合作协议,在专业共建、师生交流、实训资源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务实合作。
新疆的城乡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还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十四五”期间,新建和改造的大量住房不仅满足了各族群众的居住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住房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开展的抗震安居工程和住房公积金政策也为居民的住房安全和金融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建筑工匠的培训和就业行动,不仅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为新疆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推动了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这样的综合举措,不仅在硬件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更在制度、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未来,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新疆的城乡建设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前景。